close

2011年8月15到19號,世華會與廣州暨大共同舉辦了「首屆兩岸華語教師論壇」。五天的行程,可以深深感覺到主辦雙方的用心,讓與會者不論在知識還是吃喝玩樂上都有很大的斬獲XD ←好官腔,但看了肥死不可的照片,應該就了解是真的吧XD


第一天是報到日,這天除了報到,並無其他正式行程。報到時,即可領取這幾日所需的文件資料,除了必備的含摘要的會議手冊外,還附上一個8G的隨身碟,隨身碟裡頭含有本次會議的論文全文。我覺得提供隨身碟這點很棒,但裡頭格式不一,有的是PDF,有的則是WORD檔,而且並未收錄全部的會議論文,這是較可惜的地方。


八月十六,會議正式開始,這天的行程十分緊湊。開幕式後,就是主辦單位特邀的學者演講,每場演講皆有半個小時,共四場。第一場是陸儉明老師,他舉了很多語言學的例子說明華語教學需有語言學理論作為基礎。這講題看來有點老生常談之感,但陸老師列出非常多有趣且常見的例子,列出例子的同時,也告訴我們可以採用哪些理論去思考,例如「的」的隱現問題,可從認知語言學、像似性iconicity中的距離原則來思考。又例如:「那裡站著三個孩子」和「那裡貼著三張春聯」,一樣是存在句,但我們要怎麼去解釋其中語義角色的差異?第二場,是戴浩一教授主講,談了漢語的語法特性,像是中文並無關係副詞,主要用「的」來表現,目前的許多語言表現是受到西方語言的影響。第三場是妙語如珠的崔希亮教授演講,他討論華語教師的問題意識與理論意識,舉了許多有趣的例子,也直陳某些解釋的侷限性。最後一場,陳純音教授分享她研究的師生課室提問比例和方式,供在場的華語教師思考自己課堂提問的效能。


下午則是兩階段,共分成四組八場的小組論文報告,每場約有10篇發表論文,一場含討論約兩個小時。由於時間緊湊,雖然每場不見得所有發表者皆與會,但基本上一人只有10分鐘的報告時間。我參加的是「華文教材研究」和「漢語本體研究」場,其中迴響最大的是高師鍾鎮城教授發表的「華語數字教材編輯意識型態的挑戰與轉化」,鍾教授分享他及研發團隊編制的來去移民華語100句數位教材的編輯思路及省思,提出了許多打破傳維思維的思考。晚上主辦單位則帶我們夜游珠江,在船上用餐賞美景。當晚許多老師玩得意猶未盡,還組團去附近唱歌呢。


八月十七,第三天一早,主辦單位就帶領我們前往珠海,第一站是參觀中山翠亨村,用過午餐後,就到珠海校區參加第二梯次的特邀演講及華文教學工作坊。特邀演講的一開始,是竺家寧教授精選幾個音韻學知識的小故事,這些故事除了可以回答學生問題,亦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,增加對華語的熟悉感。例如,為什麼每個語言都有「爸爸」這個音,但古漢語卻稱作「父」?「行李」這個詞從何而來,如何解釋?吳勇毅教授在他的演講中,談到「公共外交」的重要性,建議華語相關系所加入此方面的課程。宗世海教授則評析目前多種寫作等級的標準,也分享他在教學上是如何操作的。


華語教學工作坊,一場只有十分鐘,共有五位老師上台演示。第一位是周健教授,他分享了可免費下載的漢字教學軟體,他認為形聲字的偏旁是教學關鍵,而非部件。他以「好」字為例,介紹他的短期速成班,如何學習會意字。第二位是熊玉珍教授,她分享了她的網路部落格教學案例庫,以及她如何操作,讓學生藉由分組作業培養教學技能。第三位是陳亮光教授分享3D虛擬教室──SECOND LIFE的教學實例。第四位是姚蘭教授,她分享了許多教學互動樣版,她一邊操作,一邊說明設計理念以及在教學上如何運用。最後一位是郭勝春老師,她的講題是關於教師的反思工具-教師日誌,她提出了「MOST」(Medium、Occasion、Structure、Thoughts)的概念,並分享了教師日誌的執行關鍵:貴在堅持,貴在及時。


第四天就是歡樂玩樂的行程,去了羊城八景之一的陳家祠、參觀了格力電器和橫琴自由島的規劃介紹,最後在圓明新園用餐,觀看兩場十分熱鬧的現場清代戲劇表演。最後一日,用過早餐和午餐後,主辦單位提供十分完善的接送規劃,讓與會者們能十分便利地轉搭其他交通工具返家。


這五日在廣州,承蒙主辦單位款待,除了一般的論文發表,還有機會難得、眾星雲集的特邀演講,內容十分精彩。明年據說會在台北舉行,若有機會,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參與的研討會!。






-------

這是受人之託寫的心得文(同步放在華文網論壇上),
之後等回到埔里,我會再整理一些(卡實用)的筆記放上來,姐妹們,請期待: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周小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